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发布,64岁的四川诗人周啸天及其获奖“打油诗”《将进茶》一时间引来一片议论纷纷。有不少网友质疑“鲁奖”的公信力,称“方方啊方方,挡住了柳忠秧,没挡住周啸天!”乃至有人翻出周啸天的旧作,如写邓稼先的“炎黄子孙奔八亿,不蒸馒头争口气。罗布泊中放炮仗,要陪美苏玩博戏。”写翁帆杨振宁订亲的“二八翁娘八二翁,怜才重色此心同。女萝久有纠缠意,枯木始无滋润功。白首如新秋露冷,青山仍旧夕阳红。观词恨不嫁坡髯,万古灵犀往往通。”更有人戏言:像“世事总无常,吾人须识相。空持烦与恼,不如吃茶去”这样浅陋无味的“打油诗”都能得奖,莫非“鲁奖”新增加了一个“打油奖”?!那么,何谓打油诗?打油诗终究始于何时?
打油诗,在《辞海》上的解说是“诗体的一种。据宋钱易《南部新书》载:有胡饤饺、张打油二人皆能为诗。张打油(唐代人)《雪诗》云:江上一抽象,井上黑窟窿,黄狗身上白,白狗身上肿。(见明杨慎《升庵外集》)此类诗句所用都是俚语,浅显易懂,且多诙谐,有时暗含饥嘲,后人称这类诗篇为打油诗。”
从打油诗的这段界说清楚明了,《辞海》是以北宋初年钱易编撰的《南部新书》为根据的,《南部新书》是一部笔记小说,内容驳杂,绝大部分来源于唐代的小说、正史或杂史、杂传等。书中提及的胡饤饺、张打油二人,相传是中唐时期的一对诗友,有一年冬季,二人在望江亭里喝酒,忽见外面大雪纷飞,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,张打油遂触景生情,即兴创作了那首“咏雪诗”。
张打油吟完最终一句“白狗身上肿”,胡饤饺已乐得前仰后合,他赞道:“张兄的咏雪诗别出心裁,也可看作是一则猜雪的诗谜。弟不揣冒昧,也作一首,请指导。”诗曰:
张打油一听也连连叫好:“胡兄的咏雪诗谜作得也不赖呀!我再吟一首,请兄试猜。”说着又诵读起来:
张打油和胡饤饺望着漫天飞雪,你来我往、遥相呼应,虽为“咏雪诗”,但言外之意不见一个“雪”字,却都句句扣“雪”,被后人视为“雪诗”经典。
众所周知,唐代是我国诗篇最为昌盛的鼎盛时期,涌现出李白、杜甫、王维、孟浩然等一大批出色诗人。较之其时的名家名篇名句,张打油和胡饤饺这种用语直白俚俗,不拘平仄的浅显诗天然归于“非主流”,但因为其起源于民间,词句简练文风质朴,讽喻捉弄兴趣横生,尔后瓜瓞绵绵,继续不断的开展,体现出活泼的生命力,并干脆借张打油之名将这类诗冠以“打油诗”的称谓。
但是,也有不少学者觉得,钱易的《南部新书》毕竟是一部笔记小说,唐代并无胡饤饺和张打油其人,在盛唐简直全民皆能吟诗的时代,“张打油”或许仅仅民间许多“草根诗人”的代表罢了。为什么取名“张打油”?打油二字,亦可谓之“一打” “二油”:因为“油”作为表象,方法上着重杰出的是油嘴滑舌、俚俗浅显、诙谐诙谐的特征;“打”则是底子,是内在,插科打诨的要义恰恰是讥讽揶揄、针砭时弊、抨击糊涂。而张姓的由来或许是缘于张乃大姓之一,姓张名打油更阐明其代表着民间诗人。
但是,假如以俚语俗语入诗为特征,不讲平仄对仗,描绘形象生动,读起来朗朗上口,更像是顺口溜的诗被称为打油诗,那么,将其开始时代说成唐代不免过于肯定。因为从我国的诗篇史来看,秦汉时期已不乏这类特征明显的诗。比方,秦末出名的农人起义领袖陈胜、吴广就留下过一首名曰《咏石塔》的打油诗:
这首“咏石塔”不可谓不直白,白得近乎白描一般;不可谓不浅显,俗得就像说日子中的大白话,但观全诗,却内在尖锐,暗箭伤人,那种大方悲凉之情和扭转乾坤之志特别令人慨叹和震慑。
西汉时期出名文学家、辞赋家东方朔,也曾留下过妇孺皆知的“打油诗”。据传,汉武帝时每年都要给大臣们分肉,一年夏天,又值分肉,可分肉官迟迟不来。东方朔便自己割下一块肉,拂袖而去。汉武帝得知此过后责怪他“鲁蒙”。东方朔匆促请罪:
东方朔随口而吟的“打油诗”,看似自省自责,实乃摆脱解嘲,但因其嘲讽诙谐,饶有风趣,汉武帝听罢当即转怒为喜,不只免了东方朔的罪责,还又赏赐了他一些肉。
现在史学界比较倾向的观念是,“张打油”是中唐时期的民间诗人,除了宋代钱易所编撰的《南部新书》可认为证外,明代杨慎的《升庵外集》也记载有张打油和打油诗的故事。但是,从不少史书上记载的张打油及其打油诗的逸闻轶事来看,所谓“张打油”又并非同一个人。比方,现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及的一段撒播很广的“张打油”创出打油诗牌子的轶事,据考多源于明代文人李开先所著《一笑散》。在《一笑散》中,录有“打油诗”姓名的由来,张打油的轶事也被描绘得绘声绘色:冬日大雪天,汴之行省掾一参知政事去祭拜宗祠,遽然看到有人在墙上题了首诗,黑乎乎一大片,诗是这样的:
参政一见大怒:“何人斗胆,敢污吾壁? 左右以张打油对。簇拥至前,答以:某虽不才,素颇知诗,岂至如此乱道?如不信,试别命一题怎么?”
张打油“仍然前作腔范。参政大笑而舍之。所以远迩出名,诗词但涉俗鄙者,谓之张打油语。”
《华夏音韵》是我国最早呈现的一部曲韵作品,为元代周德清所作。假如从这段逸闻揣度,张打油的日子时代应为元代,假如再从张打油乃“汴之行省掾一参知政事”属下的一名小“办事员”揣度,这位“张打油”应为元代河南开封人氏。
因为打油诗简单明了,大多为即兴之作,用不着考究平平仄仄,也没必要煞费苦心遣词造句,因而上至皇帝下到百姓,都喜爱用打油诗来直抒胸臆。民间撒播的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写“祝寿”打油诗的段子,特别令人捧腹。
一次,有位官员请纪晓岚为母亲写诗祝寿,纪晓岚提笔即写:太老夫人不是人。这位官员忍不住面色乌青,气从心来。纪晓岚不慌不忙续写道:九天仙女下凡尘。官员遂转怒为喜,连叹精妙。谁知纪晓岚又大笔一挥:养儿偏惯去为贼。此官又气又恼,当即晕厥在地。家人一阵手忙脚乱赶忙将他弄醒,纪晓岚才又不紧不慢地提起笔来,写就最终一句:偷来蟠桃敬母亲!
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世清贫,是个老粗,但在他登基称帝时竟然诗兴大发,诵读了一首名曰《金鸡报晓》的打油诗:
这首诗听上去虽有点特殊、可笑,但却反映出新皇帝对新一天的期盼和欢喜之情,其豪宕与大气磅礴令在场大臣们无不惊叹叫绝。
据传,清代乾隆皇帝也留下过一首独具匠心的打油诗。乾隆年间,一位翰林上书时,将“翁仲”误作“仲翁”。乾隆皇帝所以批道:
乾隆皇帝以“毒”攻“毒”,将“功夫”、“翰林”、“通判”写作“夫功”、“林翰”、“判通”,一连串的反语充满了冷言冷语、奚落捉弄,辛辣机敏,那位翰林问心有愧,灰溜溜地去了江南。
解缙声称是明朝榜首文人,曾任内阁首辅、《永乐大典》总纂修等。他从小聪颖过人,8岁时已能诗能文。18岁那年,解缙在乡试中得了榜首名解元,其时全国小雨,解缙喜极不小心滑倒,村人笑他。解缙七步之才作诗道:
解缙才华盖世,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厚爱,一次,朱元璋想考考解缙,便说后宫有位妃子生了个孩子,解缙一挥而就地信口开河:吾皇昨晚降金龙。朱元璋说:是位千金。解缙对曰:化作仙女下九重。朱元璋叹道:惋惜死了。解缙紧跟着来了一句:料是人世留不住。朱元璋又道:丢到金水河去了。解缙仍是夸夸其谈:翻身跳入水晶宫。
还有一次,朱元璋约解缙一同垂钓,皇帝一条都未钓到,解缙却钓了好几条,见朱元璋面有不悦,解缙乐滋滋地为朱元璋送上一首打油诗:
关于解缙,明史有《解缙传》记载: “缙幼颖敏,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。授中书庶吉士,甚见爱重,常侍帝前 ”。别史亦有不少传说,传说解缙还曾写过讥讽锦衣卫都督佥事纪纲纳妾的打油诗:
47岁时,解缙因直言进谏卷进太子之争,被明成祖朱棣以“无人臣礼”坐牢,最终被纪纲灌醉冻死在雪地上。
赏析:李白和杜甫,一个被称为“诗仙”,一个被誉为“诗圣”,是唐代最出色的两位诗人,他俩的诗或豪情万丈,或意蕴深邃,但这首“戏杜甫”却多了少许异样的轻松与诙谐。
赏析:司马光是宋代出名政治家和史学家,自幼聪明过人,听说这首打油诗是他年少所写。一次,司马光随两名学士登岭,但二学士看不起年幼的司马光,寻衅道:“竖子亦能诗否?”司马光信口开河,吟了一首《爬山》诗:前两句犹如小孩子的白话说话,看似并无深意,但形象传神;后边两句先写爬山情形,后写爬山感触,亦庄亦谐,神韵十足。
赏析:苏东坡声称“东坡居士”,虽然宦途不顺,屡遭贬黜,但其豪宕之情不减,仍快乐地尽享美食。
赏析:欧阳修是北宋的政治家和文学家,其名篇《醉翁亭记》现在仍被列为教材跻身于讲义,听说这首打油诗写于一次饭后。欧阳修到一家新倒闭的酒家吃完饭后,店东问询菜的滋味怎么。欧阳修所以用猜谜和谐音的方法题写了这首打油诗,奇妙地道出了“缺滋少味”:榜首句谜底为“无檐”,即无盐;第二句“无算”即无蒜;第三句“无缰”即无姜;第四句“无将”即无酱。
赏析:宋代诗人杨万里,每日坚持晨读,非常吃苦,不许人去打扰,常常忘记了早餐,还写了这首打油诗作为自嘲。
赏析:陈全发乃明代金陵人氏,身患疟疾,吃尽了苦头。他有感而发,打油诗既描绘出病情,又体现了他面临疾病的达观与旷达。
赏析:徐九经是明代出名的清官,曾作为戏曲、影视等许多文艺作品的主人公,为后人广为传扬。这首打油诗既体现了他的执政理念,一起也是他清凉为官的真实写照。
赏析:明代大文人唐伯虎曾一度日子困顿不堪,到了岁除年货还没购置完全,这首打油诗生动地吟出一种异样的 “岁除”滋味:虽落魄赤贫,却闲适自乐。
赏析:吴兰是明代进士,一首描绘《观音大士像》的打油诗,用浅显的言语,生动的形象,诙谐的情调,将“观音大士”刻画得绘声绘色,全诗没有一句是板起面孔来教育人,但却句句“中的”。
赏析:在名胜古迹乱涂乱抹,看来古已有之。听说此诗乃清代举人孙维奇一日去安徽姥山旅游,发现塔壁上刻着“×××来此”、“×××到此一游”以及一些粗话、脏话等,甚为恶感,遂写下一首打油诗予以辛辣讽刺。
赏析:李调元被誉为前清文人,他在任两江主考期间,有士子不服,遂与李调元叫板吟诗。听说,众士子听到李调元的榜首首打油诗时,觉得岂可如此浅白无味?忍不住哈哈大笑,但听他吟完第二首“麻雀诗”时,惊叹得已是心悦诚服。